bob医疗服务产品是公共产品、私人产品还是准公共产品,决定了政府和市场对医疗服务产品的分担比例。目前对于医疗服务产品的定性仍然存在相当多的争论,很多学者甚至政府官员倾向于将基本医疗产品定性为公共产品,其理由主要是:医疗服务具有强烈的公益性,世界上很多国家把医疗服务作为公共福利向全社会提供,在中国私人无法提供令人满意的医疗服务,英国、中国香港、加拿大等地实行全民医疗模式等。实际上,医疗服务领域具有不同种类的产品和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必须合理划分这一领域中不同产品的属性。医疗服务产品根据不同层次,可以分别被划入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不同范畴。公共卫生服务如环境卫生、饮水卫生和健康宣教等,是公共产品,对这一点认识比较统一。计划免疫、结核病、性病和艾滋病的防治等,虽然直接消费对象和受益对象是个人,但其他人群也可从中受益,这类医疗服务产品的直接受益者对消费效益的估计要比其社会效益小得多。这类产品的属性在不同地区甚至不同人群中,会有所不同。有的地区作为纯公共产品免费提供,而另外一些地区可能被列为准公共产品向社会提供。医疗服务私人产品则包括必须消费品和非必须消费品两类。医疗服务非必须消费品是为了满足某些人群特定需要的一类医疗服务产品,如美容手术、、特需医疗等,是典型的私人产品。医疗服务必须消费品包括疾病诊治、康复等,是基本医疗服务,具有很强的消费排他性和成本非共摊性,一名医务人员在为一个病人提供服务的同时,无法为另外一个病人提供服务,并且由于医疗资源有限,基本医疗服务产品又具有显著的竞争性。因此,虽然基本医疗服务产品在公共道德上具有与一般私人产品非常不同的标准,但在经济学性质上,应该被定义为“具有社会公益性的私人产品”,其公益性主要表现在:医疗服务需求经常是一种“缺乏支付能力而又必须满足的需求”bob。由此可见,医疗服务产品分为多种层次,不同的医疗服务产品应当由不同的主体提供。从经济学理论角度,公共卫生服务应由政府提供。卫生服务准公共产品不能单独依靠社会提供,还需要政府的干预。而基本医疗服务和医疗服务非必须消费品的提供,则应当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由社会提供,也就是说,由社会资本提供这部分医疗服务产品,是合理且应予大力支持的。
中央、国务院于2009年3月17日提出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bob,要“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这混淆了基本医疗服务产品的经济学属性,过度强调政府主导而削弱了市场的作用。根据《2012年我国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2012年我国医院床位、卫生技术人员等卫生资源中近90%仍由政府举办的公立医院掌握,社会资本兴办医疗机构所占比重很小,不能与公立医疗机构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作为私人产品的部分医疗服务产品,更有效的提供方式应当是由市场自主调节。虽然出于保障医疗服务产品公益性的考虑,政府介入可以保证这部分产品提供的质量和数量,但如果一味强制性地将其作为公共产品来提供,最终将导致效率低下,不符合资源配置的基本要求。事实上,医疗服务的公益性并不必然只能由公立医疗机构来实现。而且,公立医疗机构如果凭借其垄断地位来牟取利益,同样可能严重偏离公益性的目标。只要有健全的体制和政府监管,公立机构和私立机构(包括社会资本举办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和营利性医疗机构)都可以实现社会公益性。当公立医疗机构由于财政预算有限而无力提供,或者因为居于垄断地位而无意提供充分满足需求的医疗服务供应时,就不应限制私立医疗机构的发展,这是违背公益目标的。只有当私立医疗机构为了追求利润而损害了医疗服务的有效提供的情况下,才是有损公益的。因此,政府应当开放限制,鼓励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培育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通过竞争提高医疗服务私人产品的质量、限制垄断并实现消费者利益最大化。如何使社会资本在投向医疗服务市场的过程中更迅速地适应环境、更好地提供服务,有必要对医疗服务产品本身及其流通的市场做一分析。
医疗服务产品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人们无法预知自己何时生病、生何种疾病以及疾病的严重程度。例如bob,2003年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和现在的H7N9禽流感,即使医学发展到今天,科学家也无法预知,并且没有找到特效的治疗药物;对一种疾病,医生常常无法知道病人的准确预后,哪种治疗手段对病人更有效,有时候个体的差异甚至决定了治疗的结果。Arrow的经典论文《不确定性和医疗保健经济学》揭示了“医疗保健产业的所有特性几乎都源自普遍存在的不确定性”。医疗服务产品的不确定性主要体现在需求的不确定性和治疗结果的不确定性。
所有的商品消费市场都存在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一般供方掌握了更多商品和服务的信息。信息不对称现象随着商品和服务的复杂性和知识含量的增加而不断加剧。医疗服务作为一种商品,其知识含量远远高于一般商品,且服务的效果可能决定人的生死,是一种极为特殊的商品。正是由于这种特殊性,世界各国都对提供这种服务的人进行了特殊的限制,需要专业的培训和职业证书,导致医疗服务成本大幅度提高。患者作为消费者一方,由于无法深刻理解和掌握相关的医学知识,在接受服务时往往无法对服务的质量和数量做出正确判断。同时,由于患病需要及时得到医疗服务,消费者没有足够的时间对医疗服务的必要性和价格的合理性进行判断,通常只能被动地接受医生的建议。在一定的利益驱使下,医疗服务供给者可能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诱导医疗需求,产生过度医疗,损害患者利益。而在“总额预付”的医保支付体系下,则会诱发医疗服务不足,以便使供方获得更多的消费结余。
契约失灵是指在一般商品市场,由于信息不对称,产品提供者总是愿意为追求利润最大化而降低产品质量,仅仅依据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契约,难以防止生产者坑害消费者的机会主义行为出现,从而形成契约失灵。医疗服务具有高度的信息不对称性特点,因此契约失灵在医疗服务市场必然存在。患者无法准确判断医疗服务的质和量,医疗服务的提供者若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往往会有意制造过度医疗或医疗不足,损害患者的利益,这也是当前我国医疗领域存在的极为严重的问题。为应对契约失灵产生了非营利性组织。在医疗服务市场,营利性医疗机构拥有自主定价权,存在利润最大化的追求,而医疗服务的不确定性又为其降低产品质量的行为进一步降低了门槛,消费者利益受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而非营利性组织剩余索取权缺失,利润不能用于分配,违约的可能性大为降低,因此成为了对抗契约失灵的一种有效形式。通过委托方式是解决契约失灵另外一个方法。患者可以委托医保机构、商业保险公司等专业机构与医院谈判,对医疗服务的提供进行制衡。许多西方国家也通过让医生同医院、药房和检验等服务部门分开,使医生作为患者的委托人,诊疗方案的制定同医疗服务的经济效益分离,让医生忠实地代表患者的利益,从而保证医生不会向患者推荐多余的医疗服务。由家庭医生制度建立起来的医生与患者的长期关系,也使医生更加关注患者的利益,更加珍惜自己的声誉。我国尚没有建立起这样的委托制度,这是由我国本土的医疗环境所决定的。首先,与西方很多国家医生个体或联合行医的模式不同,我国医生主要是医疗机构的雇员,不能独立于医疗机构。第二,在大部分公立医疗机构中,医生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医疗机构的收支结余,医生的诊断与个人经济利益关系紧密,很难全心全意为患者着想。第三,很多西方国家的医疗市场已经成熟,通过个人的声誉机制对医生进行约束,而在我国,医生作为庞大医疗机构的一个小雇员,在自身利益驱动下,滥用医院声誉、损害患者利益也损害医院利益的情况时有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医生不可能成为患者的人,甚至在极端状态下,医生和患者站在了彼此的对立面。由此可见,在我国的医疗服务市场,要克服契约失灵,主要应当依靠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充分发挥作用。
摘要:基于产品服务体系设计的理论视角,关注医疗健康设计领域。以近年最具代表性的移动医疗产品作为切入点,对移动医疗产品服务体系中的利益相关者、商业模式、技术支撑进行初步解析。
产品服务体系设计的理论起源于欧洲,被认为是通过设计手段推动社会发展和社会创新的可行方法,近几年在国内设计学术界也得到了较好的推广。产品服务体系设计满足特定的用户需求和体验,包含多种不同的组成成分。
医疗和健康是一个复杂的领域,这一领域的设计是有关生命的,设计师需要用很多时间去学习和理解专业的医疗知识,相关的信息量非常大,一个人是无法单独完成此类设计任务的。设计师需要考虑患者、医生、护士、病人家属和朋友、医院的管理者、还有一些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等众多利益相关者,在设计方案的进行过程中,需要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参与[1]。
在产品服务体系设计中,设计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功能创造和产品美化,而是从设计一个具体的物体到设计一个事件的变化,是与设计目标相关的诸多因素的综合协调[2]。从产品服务体系设计的视角去关注医疗和健康领域,用产品服务体系设计的方法和工具去指导医疗和健康设计,也许是通过设计手段解决这个复杂领域的复杂问题的可行路径,值得我们去探讨和尝试。
近些年来,“移动医疗”在智能移动终端、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发展的促进下,已经开始逐渐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尤其是近两年,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为终端的移动互联网爆发式增长,为移动医疗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移动医疗相对于线下传统的医疗服务,更加强调以用户为中心,需要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中的用户体验。
设计思维和设计方法作为提升用户体验的重要手段,在移动医疗的发展中将会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产品服务体系设计的视角去审视移动医疗设计中的相关要素和问题,将有助于在具体设计工作中更加系统性的理解产品和服务的各种要素,在产品和服务的各个环节进行考量,促进产品和服务的整体协调运作。
在传统的医疗健康服务中,服务的对象通常是患者,提供服务的通常是医院、疾控中心、药店等医疗机构,以及其中的专业医护人员。而随着移动医疗的发展,社会和市场获得了更多参与医疗健康服务的机会,移动医疗产品和服务中涉及到的利益相关者也更加多样化,同时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还有着复杂的相互关联。
从产品服务体系设计的角度可以把所有的服务对象都称为用户,在移动医疗服务中,用户可以是有健康问题而需要治疗或康复的患者,例如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患者,可以通过手机中的APP提醒自己在合适的时间服用相应的药物;用户可以是需要监测自己的健康状态的特殊人群(老人、孕妇、婴儿等),例如孕妇使用家用胎动仪检测腹中的婴儿身体状况,在手机上查看经分析后的数据,从而更好的安排自己的孕期生活方式;用户也可以是想要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健身运动提升自己身体状态的普通人,例如跑步爱好者使用运动手环,配合手机APP,分析每次跑步的距离、时效、能量消耗等数据。除了移动医疗产品和服务的直接使用者,用户有时也可以是医疗健康服务的提供者。比如目前市场中比较主流的在线问诊类APP“春雨医生”,常规用户通过手机上的APP提出关于病情的各种问题,而解答这些问题的医生,同样也是APP的用户,他们通过认真回答询问者提出的问题,给出专业化的建议,获取自己在“春雨医生”中的信誉和评价,也通过收取问诊费,获得收入。
在传统医疗健康服务中,医院向来是服务机构的主体,从挂号、就诊到拿药、缴费,患者就医的整个流程,几乎都是在医院中完成的。中国的医疗资源,特别是高水平医院的分布非常不平均,这导致了挂号难、住院难等一系列“看病难”的问题。以“微医”、“就医160”为代表的移动预约挂号APP,就解决了一部分患者需要早早来到医院排队挂号的难题。医院与第三方移动医疗公司进行合作,接入第三方公司的预约挂号系统,也缓解了自身的资源分配压力。除了一些与医院合作的第三方公司,一些公司也开始独立提供移动医疗服务。美国移动通信运营商Verizon在2013年10月,推出了一个移动医疗平台,用户可以将家用血糖仪、血压计等设备中的数据传输到云端的服务器中,并获取相应的健康信息反馈。苹果公司也在2014年了iWatch智能手表和“健康”APP,通过iWatch中的健康传感器监测用户的身体状态,并同步数据至iPhone中的APP,为用户提供健康生活方式的指导和建议。一些传统医疗领域的上下游公司和机构,也开始进入移动医疗领域。用户可以在各类掌上药店通过移动支付购买药品;用户可以在手机中联系义工组织,获取社会帮助;用户可以通过手机了解和购买商业医疗保险,为自己和家人的未来提供保障。
由于市场参与的复杂性,移动医疗的监管相比于传统医疗服务有着更多的困难,比如线上药品销售的监管、医生在线诊断的准确性、移动医疗中出现事故后的解决方案等。医患问题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医疗健康领域最棘手的问题之一,移动医疗的发展也许可以缓解这类问题,前提是政府必须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监管,使移动医疗可以自由而健康的发展下去。
一个完整的可以协调运转的产品服务体系,必须有相应的利益流转。从市场参与的角度来说,移动医疗必须有相应的商业模式作为支撑,才能持续的发展下去。目前,国内移动医疗领域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商业模式的多样化还不够,主要有以下几种:
“丁香园”是此类商业模式中最具代表性的公司之一,丁香园是中国最大的面向医生、医疗机构、医药从业者以及生命科学领域人才的专业性社会化网络。其移动端的药物信息查询软件“用药助手”已成为目前较为成功的移动医疗第三方应用,深受一线]。还有为专业医疗人员提供信息服务的“杏树林”系列APP,旗下的“医学文献”为医疗行业从业者提供了移动端随时随地的专业医学文献资料查询;“医口袋”被称为是手机里的医学资料库,为医护人员提供2800多个临床指南、3000余条临床常用检测、600多个临床计算工具等,同时在线折扣销售专业的正版医疗电子书籍。
以“春雨医生”、“好大夫在线”为代表的医患互动平台,是此类商业模式的代表。这类针对患者的移动医疗第三方应用,依靠医生资源,为患者提供发病到入院这一过程中的健康咨询和医患沟通服务。在发展初期,这类服务针对患者都是免费的,在积累了一定的用户数后,开始尝试“付费电话咨询服务”这一盈利模式。这类商业模式也可以称作“轻问诊”,在国外更为市场化的医疗环境中已经有较成熟的发展。
随着政府对线上医疗服务的逐渐放开和监管完善,线上的药品、医疗产品销售获得了相应的机会。以“掌上药店”和天猫商城中各家连锁药店为例,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病情需要,随时随地通过移动支付和快递物流获取药品,通常此类药品的销售价格会有一定的折扣,这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医院、线下药店对于药品销售的垄断,用户对于药品有了更多选择的机会。
近一年来,移动医疗领域最为火爆的当属可穿戴设备。以jawbone、fitbit、小米手环等为代表的智能健康手环在国内销售火爆,此类产品主要通过内置的运动传感器,监测用户的运动、睡眠等身体状况,指导用户获得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一些用于专业诊疗的可穿戴设备也开始在国内市场上出现,厦门凌拓科技于2014年了一款“云端健康检测仪”,它体积小巧,同时集成了血压、血氧、血糖、体温、心率、心电六大测量功能,测量结果可以通过低功耗蓝牙显示在Android或者iOS智能终端上。
除了这些或成熟或探索期的模式之外,还有很多现行实践模式值得我们研究。如四维科技“与社区医院和诊所共生”商业模式、新元素医疗“健康小屋+会员制服务”商业模式、中卫莱康“从医院开始,与保险和电信合作,坚持做服务商”商业模式等等。未来我国可穿戴移动医疗设备商业模式以及大数据信息服务模式亦将迎头赶上。
在产品服务体系设计的理论框架中,设施和工具也是重要的一环,在移动医疗领域,各种新兴技术就是移动医疗得以实施所需要的工具。
广义来说,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移动终端的快速发展给移动医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而在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移动终端的背后,是各种新兴的科学技术。我国目前已经基本全面建成了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4G),4G的普及使得智能手机的网络连接速度得到了质的飞跃,移动医疗中所需的实时信息传输变得更加高效。同时,云存储技术也在通信技术的发展下得到了推广,移动医疗的各种海量数据可以被同步到云服务器中进行处理,再将处理的结果反馈给用户,帮助他们更好的健康生活。可穿戴医疗健康设备中的核心,就是各种传感器,陀螺仪可以检测用户的各种运动状态;GPS可以计算用户的运动距离;红外传感器可以监测用户的体温数据;甚至内置在纸尿裤中的湿度传感器,可以提醒妈妈给婴儿及时更换尿裤。
作为移动医疗产品的设计人员,必须时刻关注这些领域的前沿科学知识,一是为了保证自己的设计方案具有切实的可行性,二是可以从这些前沿的信息中获得灵感,创造移动医疗发展的新机会点。
产品服务体系视角下的移动医疗产品设计,还有更多值得探索的地方。尤其是目前医学界已经将一些疾病从单纯的身体疾病列为“身心疾病”,社会化、市场化的医疗手段,也许可以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医疗服务的对象也不单单是患者,医生、护士、义工、患者身边的老人、朋友、儿童都是设计中可以关注的对象。作为设计师不仅仅要运用自身掌握的设计方法设计出更加有用、好用、吸引人的医疗器械,还要从社会关注和人文关怀的角度去发现更多的医疗健康领域的创新机遇,创造出更多的属于这个时代的经典[4]。(作者单位:江南大学)
[2] 彭晓娜,张宇红,移动医疗产品服务系统设计探究[J].包装工程,2013(10):77-87
研究分析了目前我国居家养老医疗需求,梳理了高龄者的使用障碍类型。针对三类不同类型的问题bob,提出了面向高龄者的家用医疗产品设计的应对策略,并从产品功能、语意、宽容度方面提出了设计与解决思路。
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发展高速时期,预计到2050年,老龄人口将达到总人口的1/3,由老龄化发展引发的社会问题逐渐成为政界、学界、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目前,我国仅靠家人提供照顾、看护难以填补养老需求缺口,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是将社会化养老与居家养老两者优势结合,是符合中国特殊国情的必然选择,但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诸多方面有待完善。同时,在家庭环境中进行疾病的预防、监测和恢复将成为未来养老的主要趋势,与之对应的家用辅助恢复和监护健康状况的医疗产品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家用医疗产品是在家庭环境中使用的,用于保障人们身体健康和治疗疾病的一类医疗产品的总称。家用医疗产品是随着家庭医疗服务而快速增长的医疗产品,高龄者常见慢性病的日常看护与辅助治疗以社区和家庭为主。这就为此类产品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增长空间,护理型、保健型以及辅助治疗慢性病的家用医疗产品市场潜力巨大。
笔者对3个目标试点社区及96名居家养老的老人进行了调查,采用了焦点团体访谈、问卷调查与现场模拟实验等方法,对高龄者居家养老医疗需求进行了递进式测量。通过调研,收集到典型性用户体验数据,主要涉及高龄者常见病比例、居家养老医疗服务提供范围两方面的内容。高龄者常见病比例统计发现,高血压占30%~40%,慢性支气管炎占80%,冠心病占50%,糖尿病占11%,其他病症约占20%.由此可见,慢性病是困扰老年人的常见疾病。从现有家庭健康服务统计情况看,以基础性看护、辅助治疗服务为主,包含测量生命体征、静脉注射、服药提醒、血糖监测等,以临时性、辅、非专业性为服务的主要特征,已经越来越无法满足高龄者及其家人对服务体验的需求。
从设计心理学和人机工程学角度解读,系统中处理任何类型复杂信息都可通过三阶段模型进行解释。外界信号都要通过“知觉”环节才能进入“系统”中,经过“认知”环节的“比较-分析-选择-加工”后作出判断处理,再将决策传递到“执行”环节,完成行动作业。三阶段模型完整地还原了用户处理复杂信息过程中的反应,可将老年人使用产品过程中的困难因素归纳为运动阻碍、知觉阻碍、认知阻碍。高龄者运动机能障碍具体表现在较难完成细腻的动作、反应较慢、使用产品时的动作较迟缓,尤其是在执行动作时需要依靠一定的速度才能成功执行的情况下影响最大;知觉机能障碍主要指由老化引起的知觉异常的现象,具体体现在视觉无法集中、辨识力受影响、色彩感知和对比度感知退化、无法判断距离等方面,此外,还体现在辨识音量及音质能力下降、易出现幻听等方面;认知阻碍是指几项认知功能中的一项或多项受损,导致记忆、语言、视空间、执行、计算和理解判断失控,无法正常处理讯息。高龄者日常生活中最常出现的是记忆力问题,进而使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受到了影响。
根据调查,老年人家用医疗产品出现了2种趋势:①随着医疗科技的进步、VR技术的发展,家用医疗产品的功能逐渐多元化,其使用过程与逻辑趋于复杂难以理解,高龄者在没有家人提醒,或未通过长期锻炼时,很难独立操作的医疗产品问题日益明显。此外,医疗产品的操作方式与功能逻辑与高龄者的需求不符,会使老年用户感到费解而放弃使用。②为了给老年人使用,一味地追求简单,导致老年人需要用多个产品配合操作,才能完成功能需求。功能“过度”或“不足”都会给老年人在使用中带来不必要的问题和麻烦。在设计过程中,应对产品功能与使用方式进行整合,有意识地将功能连贯、使用方式相近的内容整合到一个产品中去,避免功能的混乱和冲突;将具有近似功能或明确使用逻辑的模组“分类治理”,通过空间、造型、色彩的区分,使产品的硬件交互更加符合老年用户的“预判”,比如体温、心率、血压三项基本生理数据的测量过程具备相近的交互属性,为了简化操作的流程,可以此三项功能整合在一起,从而减少了使用者的操作步骤,提高使用效率。
多种调查结果显示,知觉机能中的视觉识别也是老年人在使用家用医疗产品时的一大障碍。从设计角度看,目前的产品语义表示不明确,很多家用医疗产品看上去像某个类似的产品,使使用者产生了误解。因此,许多老年人对进行操作后也没有反应的产品敬而远之,或当老年人操作多功能家用医疗产品时,由于暂时无法明确符号语意的引导性或指示性,对正在做的事情无法理解,导致无法及时进行下一步操作,最终无法获得应有功能或服务。因此,要增强产品本身传达出来的语义,产品的语义传达主要通过产品的外观、造型来作为传达途径。家用医疗产品设计在考虑到美观、形态有富有美感的同时,关键是提供符合老年人可以接受的语义环境。产品上的某些信息的传达可以通过颜分。不同的颜色传达出来的信息是不同的,比如黄色在医疗上传达出的信息就是紧急状态。配合除了视觉以外的选择性提醒方式,比如硬件实体或软体上的呼吸灯,不同强度、频度的振幅提醒等渠道进行告知和提示。特别是操作流程中的重要环节,应尽量采取多通道、多媒介的影响途径,强调与扩展产品语义的提示性。
在模拟产品使用的过程中发现,很多高龄用户在即时控制方面遇到了一定的问题。纵观市面上多数家用医疗产品,多数默认用户为体能正常、右撇子用户,但这可能对高龄用户而言就变得“苛刻”。比如,在操作过程中对动作姿态、使用角度、产品所持位置等方面,有太多潜在的“命令与要求”,而这都会成为阻碍高龄用户通往下一步操作的阻碍。当能从各个产品内在的“接触点”中梳理出自己明确的使用流程时,才能获得高龄用户内在的满足。设计产品时应尊重用户的选择和判断,减轻使用者的生理和心理的负担,强化老年用户在使用产品时的心理认同。如果无法回避姿势要求,则可考虑采用不同产品语义的选择引导规范高龄者的使用,达到自然交互的目的。比如,通过产品的细节角度、形状、位置来提示功能与交互特征起到引导、提示的作用,增强产品认同感是提升高龄者使用体验的优选途径。
[1]陈媛媛.老年家用电子医疗保健产品设计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7.
在进行医疗器械产品生产注册时,企业需向国家有关部门提交适用的产品标准和基于该标准的产品检测报告[1]。当前,我国对医疗器械生产注册制度中的“适用产品标准”主要是“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注册产品标准”。对具备国家或者行业标准的产品,这些标准就是此产品进入市场最低限制或要求。对尚未具备两项标准的产品,生产企业须制定注册产品标准,其中安全性指标须符合国家颁布的同类产品需要遵守的强制性安全标准要求。对于含药医疗器械产品,其标准不仅要涵盖材料类医疗器械的检验通用要求,还需对所含药物制订有关性能评价标准,检验项目需包括药物的鉴别、含量测定,譬如:具备药物缓释功能产品,需进行药物体外释放试验、涂药工艺稳定性及均一性检验等。在必要情况下,还需进行药物体内释放试验、体内-外关联性试验、稳定性试验等。对所含药物的成分检验,则可参考国内外药典有关该种药物的检验方法,如:样品制备不能用于含药医疗器械产品检验的,需提供可行检验法,但要有相关方法予以验证[2]。下面就含药医疗器械产品的检验方法进行综述。
需要和有可能共同存在的物质或结构类似的化合物进行有效区分。依照国内外药典中提出的该药物的相关检验方法,比如:化学鉴别法、色谱法、光谱法等。
应可准确测出含药医疗器械产品所含药物的量。参考国内外药典有关该药物的含量测定法,如应用新方法则需开展方法学验证,如应用成熟方法,主要是国家或国际标准方法,对于方法的引进方本身就是方法学的重要验证者[3],可不需要再行验证,但是在操作流程、测定步骤、仪器、样品制备等方面有所调整的,仍需要按照新方法应对。当前,含药量测定的方法有液相色谱法、紫外分光度法等。
此项实验就是在模拟人体机体条件下,比如:温度、介质成分、pH等,对含药器械的药物开展体外释放速度试验[4],应尽量客观、准确地反映所含药物在机体内释放的基本状况。该试验主要用于具有药物缓释功能的产品,体外药物的释放率是含药医疗器械产品质控的一个重要指标,在产品生产监测中,需要加强质控工作,以确保含药医疗器械使用的安全性、可靠性、有效性。在此项试验中要求把控好仪器、控温摇床、溶出度测试、温度、释放介质、取样时间点等参数。
一是提取溶出介质进行直接测试,即在同批产品中取6个样品,然后提取出溶出介质开展平行测试,以评估所含药物在体内或体外释放的均一性。对于释放结果则可通过一级方程拟合,在此过程中以有关系数最大及均方误差最小视为最佳拟合[5]。在最终结果中,选取的6个样品,初、复试验的释放率平均值都必须在标准释放率之内。在初试时,倘若2个样品未能满足规定,并且其中有1个样品在标准释放量区间的10%~20%可进行复试(另1个为±10%)。在复试时同样取6个样品,在结果中样品数值低于释放量区间10%的样品必须在1个以下。二是基于序列号样品,且按照残余药量洗脱测试。在此项测试中,最少要选取3个样品开展平行测试。送检者需要在试验前对每个样品的初始含药量予以明确,否则根据标准规定的含药量或实测相同批次样品含药量算出平均值[6]。在结果中,初次试验时如单1个样品在既定释放量区间的10%~20%,则可复试。在复试时,同样取3个样品,最终结果均要在规定释放量内。
当前,含药医疗器械产品的种类越来越多,作用部位、应用方法、含药剂型、载体等方面均有差异,此外,所含药物的量大大低于正常用药量,使得血药浓度很低,对仪器灵敏度和样品制备工艺有很高的要求,进而给体内释放试验带来较大困难。现阶段,关于含药医疗器械所含药物的体内释放试验方法尚在制定中[7],选择合适的动物模型开展原位植入、采取血管、组织等开展体外培养法的研究也大量开展。国外一些专业机构的含药器械体内释放试验已取得一定成果。
体内-外关联性,就是因制剂所产生的生物学特性或因生物学特性衍生出的参数,比如:tmax、Cmax、AUC等,和相同制剂的物理、化学特性间,存在合理定量关系,实际是体外释放参数与体内生物利用度参数所形成的函数。体内-外关联性试验应可全面展现出体外释放曲线和机体血药浓度-时间曲线间的内在关系。只能在体内外存在关联性,才可通过体外释放曲线来预估体内状况,进而创建一个能够准确、有效说明药物生物利用度标准与批量生产质控指标。有研究把体内外关联性程度分成三个等级:Ⅰ级,就是体内药时曲线每个点都和体外各时点的释放量是有关的,即点-点关联Ⅱ级,即体内药时曲线按照折积法算出体内平均停留时间和体外平均释放时间的内在关系[8]。Ⅲ级,即体内药时曲线下面积或者峰浓度或峰时间等单一参数和体外平均释放时间的内在关系。此项试验原则上参照中国药典附录有关缓释、控释及迟释等一类制剂的指导原则开展。主要是通过所含药物体内、体外的释试验数据予以验证,在此基础上开展关联性的检验。
对含药医疗器械物品开展稳定性实验,主要是考察所含药物在不同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的影响随时间改变的内在规律,以此为产品的批量生产、包装、储运等提供有价值的依据,并基于试验结果明确产品有效期[9]。一般有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及长期试验等。此项试验通常开展加速试验(6个月)或长期试验。所要考察的指标主要是药物的鉴别、含量,对于缓释含药器械还需考察所含药物的体外释放相关指标。具体就是按序列号编器械取3个样品试验,根据批号取相同批次的3批样品开展加速试验[10],在试验中,每月月底取样检验。长期试验就是在常规条件下的有效期最后1个月内取样检验。伴随现代医疗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含药医疗器械在临床上的应用日益广泛,在疾病诊疗中的作用也日益凸显[11]。因而,需要在明确含药器械产品检验标准和项目集成上,熟练掌握并应用各项检验方法,并要适时改进和优化方法,确保产品质量,保证患者诊疗的安全、有效。
[1]李海宁,陈鸿波,杨昭鹏.对国家医疗器械监督检验工作的分析和思考[J].中国药事,2013,27(8):787-789.
[2]李佳戈,郝烨,侯晓旭,等.数字切片扫描仪产品主要性能指标的检验方法初探[J].中国医疗设备,2014,29(11):69-71.
[3]李海宁,郝擎,李静莉,等.国家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抽验分析及思考[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15,39(2):132-135.
[4]徐研偌.论产品标准在医疗器械评价系统中的作用[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1,17(7):58-61.
[5]王浩,孟祥峰,刘艳珍,等.医疗器械中人工智能方法检验策略的研究[J].中国医疗设备,2016,31(10):67-70.
[6]蔡霞,雷毅.我国膏贴类医疗器械产品监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药房,2013,24(44):4222-4224.
[7]权兵.研发流程管理方法在医疗器械企业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3.
[8]张高亮,纪晔,李江宁.医疗器械抽验产品安全风险计算方法[J].首都医药,2014,21(20):17-18.
[9]郎涛.含银医疗器械的质量检验方法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22(12):81.
[10]王峥崎,张雨晨,牛玉倩.医疗机构在用医疗器械—Ⅱ级生物安全柜使用现状及问题解析[J].医疗装备,2014,27(1):16-22.
伴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社会的不断发展,畜牧业正在面临着从过去经验型以及传统型转变成为技术型和现代型阶段,市场经济得到了稳步的发展,使得我国畜禽产品产量以及畜禽品种数量不断增加。人们已经迎来了将信息技术以及生物技术作为标志的一种新技术改革,这为过去传统的畜牧业带来了深刻并且全面的改革,这些都对基层兽医人员自身素质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要求我国基层兽医人员不仅仅要有献身农牧业的精神,更加要有吃苦耐劳的品质,同时还应具有很强的业务能力以及比较广博的业务知识。兽医工作对于促进经济发展以及稳定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笔者就探讨加强兽医诊疗管理,促进畜产品安全生产。
近些年来,我国新组建的动物医院都是股份制合作的企业性质,并且实行了市场化的运作,参与我国市场竞争,我国兽医诊疗人员大多数都是过去实施改革走之前的兽医站编外的人员,在当前现行体制和背景下,兽医诊疗人员所承担工作职责、工作环境以及工作性质和过去改革之前兽医站相比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所以,要求加强兽医诊疗管理必须要更新观念,强化自身的市场意识,面对当今新工作局面以及新体制,要求兽医人员必须要真正意识到当前兽医诊疗工作已经融入到了我国市场经济全新的浪潮之中,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竞争,尤其是在当前我国兽医诊疗市场管理仍然没有完全规范这样的条件和基础之下,兽医诊疗市场竞争总体来说是相对复杂的,面对当前全新的挑战,要求兽医诊疗人员必须要具有一个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以及主动参与市场竞争的意识,迎接全新的挑战,使得首场竞争的压力有效转化成为竞争的动力。在市场竞争过程中逐渐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以及提高自我,只有这样,兽医诊疗机构才能够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进而取得良好的生存和发展。
社会在不断进步,养殖产业也在不断发展,养殖户对于我国兽医诊疗服务工作的要求也在不断更新和越来越严格,兽医管理的体制改革为人们所带来的不仅仅是全新的机遇,更加是全新的挑战。针对当前我国畜禽养殖业快速发展,人们必须要对当今全新的形势实施认真和仔细的分析,对自己服务和自身群众需求之间差距进行检查,实施服务方法不断创新,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于服务所提出的要求以及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对自身服务市场进行稳定,并且取得长久发展。从兽医诊疗服务方式角度来看,过去传统的服务方式都是兽医诊疗人员在家里等待养殖户上门来求医,一直都处在被动工作局面。在兽医诊疗过程中,往往会造成不能及时服务或者服务间断的情况,养殖者也存在求医难这样的问题和现象。在实施改革之前,我国所有诊疗工作一直都在被所有畜牧兽医站进行垄断,非兽医站的工作人员很难对诊疗市场进行插足,虽然养殖者存在一定的意见,也只能选择委曲求全。在实施改制以后,如果兽医诊疗人员不能够满足广大养殖人员的需求,养殖人员就可以去其他兽医人员进行求助。从过去单一的兽医诊疗转变成为当前养殖生产全过程进行服务,要从过去传统的单一诊疗转变成为技术指导、诊疗、市场、科技、动物保健等各种类型的信息相整合这一种全方位的服务,对于一些养殖户要采定期或者不定期巡查服务、驻场服务以及签约责任承包服务等等方式方法,进而对当前我国养殖生产发展需求进行满足和适应,最终促进自身的良好发展。
伴随着当前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奶、蛋以及肉等等畜禽产品需求也在不断提升,对于畜禽产品提出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严格,畜禽产品自身的安全问题受到了广大消费人员广泛关注。过去传统的兽医诊疗是想丢来说比较单一诊疗服务:打针,仅仅对人民群众最为基本的养殖和生产需求进行满足。近些年来,我国养殖生产正在朝着标准化方向、集约化方向以及规模化方向逐渐发展,那些从事养殖人员自身的文化素质以及接受新技术能力都有了很大提升,养殖生产自身科技含量也越来越高,所以,必须要更新技术,从本质上加强兽医诊疗管理的水平,促进我国畜产品得到安全生产。
本文中,笔者主要从加强兽医诊疗管理要更新观念、加强兽医诊疗管理要更新服务以及加强兽医诊疗管理要更新技术这三个方面对加强兽医诊疗管理,促进畜产品安全生产进行探讨。
[1] 韩卫华,杜金明. 基层畜牧兽医站出路何在 中国牧业通讯杂志社第十一次通联工作会议部分代表发言摘录[J]. 中国牧业通讯. 2005(21).
[2] 郭庆梅,孙稚颖,李佳,韩琳娜,周凤琴,李国强,刘玉新,胡爱民. 黄河三角洲湿地(东营)药用植物群落调查[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11(01).
随着互联网行业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的概念已经越来越多地和传统行业相融合。“互联网+医疗”是当下十分热门的一种思路。许多医疗类互联网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但是大部分产品的设计理念还是依照其他行业的界面设计逻辑来将医疗行业互联网化,这实际上忽略了医疗行业的特殊性。医疗服务的提供方和服务的受众之间存在着难以逾越的知识背景鸿沟。因此,用户在使用医疗健康类互联网产品的过程中,很多时候并不知道自己需要的究竟是什么,在这种情况下单纯以用户需求为出发点的设计理念往往难以提升医疗健康类互联网产品的可用性。
早在20世纪70年代,McCall(1977)等人将可用性定义为,“对某一程序的学习、操作、预备输入与解释输出所需的努力”。当然,那时候对可用性的理解还是较为死板与机械的。之后,随着人机交互系统的发展,可用性的评价标准被重新定义为系统的有效性、可学习性、适应性以及用户的态度四个方面。¨-近来,Nielsen在2013年出版的《移动可用性》一书中指出可用性设计所面临的4个方面难题,即为更小的屏幕设计、尴尬的输入方式、下载延时、被错误设计的移动端网站。由此可以看出,对产品可用性的研究离不开对交互界面的分析。
医疗健康类互联网产品不同于一般的互联网产品,医疗健康属性决定了其必须符合医疗服务的一般特性。他们之间的这种区别就像是医疗服务行业和一般行业的区别一样。
(1)产品安全性。医疗健康类互联网产品通常会与使用者的健康息息相关,无论是健康数据采集、疾病信息帮助或是保健信息传播,这些有关使用者健康的信息往往会让使用者格外关注,并且新用户容易对这些数据或信息的真实性产生怀疑。产品的安全性是医疗健康类产品的最基本的特性。
(2)信息的有效性。医疗健康类互联网产品实际上是把大量和医疗健康有关的信息传递给用户,从而为用户提供医疗健康服务,因此这些信息是否对患者有帮助直接决定了这款产品是否有用。医疗信息是一类专业化程度高、包括范围广的信息,在提供这种信息服务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信息过载现象,即太多的信息让使用者无法理解以至于阻碍用户的使用,席克定律指出:当选项增加时,下决定的时间也会随之增加。为使用者提供的有效信息才是这类产品的价值所在。例如,目前的医院网站在首页上将各方面的信息罗列得十分全面。但是对一般使用者来说,首页上的大部分信息都属于干扰信息,使用者登录医院网站想要了解的主要就是医院的医疗水平如何、网上挂号、就医流程等这些和自己治疗相关的信息,但这些信息却被隐藏在大量干扰信息当中。
(3)信息的全面性。这里的全面性指的是医疗健康类互联网产品,在界面功能的设计上不能仅局限于与医疗相关的功能上。因为医疗服务对普通人来说依然是比较陌生的,大部分人对医疗服务的很多基本的服务都不是很了解。例如,目前已经上线的挂号类APP中,在提供挂号信息的时候都仅仅提供了和挂号相关的功能服务,忽略了如停车信息这类辅助信息,而实际上很多人去医院就诊的时候为了停车就要绕着医院转好几圈(很多大医院社会车辆由特定的门进出)。
(4)界面的逻辑性。医疗健康类互联网产品在界面的逻辑上应符合使用者的需求,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在使用者需求某一信息或功能时,这类信息才会出现,而患者的需求很大程度上是受实体医疗服务所限制的。例如,医院基本固定的就医流程决定了挂号类APP的界面逻辑;医院常规的科室设置或是疾病分类决定了搜索类APP在搜索疾病时的界面逻辑等等。
以下通过对几类不同的医疗健康类互联网产品的分析,结合医疗健康类互联网产品的特性,寻找目前这类产品在用户可用性层面存在的问题。
(1)医院官方网站。图1是某医院的官网首页,和绝大部分医院一样,医院首页的基本设计逻辑是按照目前常见的综合性网站来做的。对于综合性网站来说,用户登录是为了浏览信息,目的性并不是十分明确,但是对于登录医院官网的患者来说,其目的性相对统一,都是希望了解医院医疗水平、就医流程、网上挂号等和自己治疗相关的信息,显然其他的信息就会变成干扰信息,影响患者的使用。
(2)挂号类APP。挂号类APP所提供的功能是进行网上或移动端的医院挂号服务,挂号是医疗服务的人口。因此,这类产品是使用最为广泛的医疗健康类互联网产品。微医是目前国内用户量最大的挂号类APP之一,(如图2)微医的首页在界面设计上有意强调了挂号功能键,这符合患者对这款产品的使用习惯,用户在打开APP的时候立刻能找到自己需要的功能,提升了产品的可用性。
(3)健康管理类APP。WALKUP是一款不同于其他类型健康管理类APP的产品,通常的健康管理类APP都是通过各种图表数据来向用户展示其健康或运动的状况,但是WALKUP改变了这一模式,采用了世界地图这一载体来显示用户的行走情况(如图3),在记录数据的同时为用户模拟了一场环球旅行。这一设计符合这类产品可用性的原则,同时又带来了全新的体验。
设计师在设计产品时,要把“互联网+医疗”这一概念做好还需要面对很多的挑战,和普通患者一样设计师对医疗服务的了解也是有限的,这就使设计过程变得异常艰难,需要大量的观察与调研来让产品的服务或功能符合实体医疗健康的要求,设计师自身首先要变成半个专家。但是,这一过程同样有着不利的一面,设计师自身在学习了解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也正是以后用户在使用中所面临的问题。因此,产品的界面可用性是否能够为用户带来优秀的使用体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计师在设计产品界面的时候是否带着学习的态度去发现医疗产品的特性,而不是按照其他行业的设计思维来设计医疗健康类互联网产品。
10月12日,记者在第二十三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暨亚太心脏大会获悉,“乐普医疗”在本届“长城会”上推出了四种自主研发、生产的新产品,其中的“Nano”和“Biguard”两种支架系统获得了与会专家的高度关注。
据了解,乐普医疗共在“长城会”上推出了四种新产品。这四种新产品都是“乐普医疗”自主研发、生产的,分别为血管内无载体含药(雷帕霉素)洗脱支架系统(Nano)、雷帕霉素药物洗脱分支支架系统 (Biguard)、电生理导管和靶向灌注导管。
据介绍,作为全球首创的新产品,Nano于2011年年初取得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产品注册证,并且在全国多个省份进入了医院使用。Nano结合了裸支架(易内皮化,不会产生血栓)和药物支架(疗效更好)的优点,在保证成功抵御冠脉再狭窄的前提下,消除了现有药物支架中高分子聚合物对人体的有害作用,有效降低了远期血栓安全性风险,缩短了患者术后服用氯吡格雷的时间,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而雷帕霉素药物洗脱分支支架系统 (Biguard)是乐普医疗历时5年研发的、国内第一款专门用于分叉病变适应症的药物洗脱支架,于今年下半年取得了SFDA的注册证。该支架在分支开口处增加黄金材质的显影标记,使支架在植入人体时,更容易确定精准位置,同时简化了分叉病变的操作过程,为患者节省了治疗费用。
据悉,“乐普医疗”同时推出的诊断用电生理标测导管和治疗用电生理射频消融导管这两项产品,在今年上半年已经取得注册证。此外,还有一项产品——靶向灌注导管,适用于冠状动脉、脑血管、外周动脉小血管、内脏动脉血管,其应用功能涵盖动脉血管分支选择性造影诊断、选择性给药治疗、选择性栓塞治疗肿瘤等。此次推出的电生理产品,标志着“乐普医疗”正式跨入心脏病诊疗的一个新领域——电生理诊疗。
据介绍,“乐普医疗”是一家高科技生物医药企业,致力于心脏微创治疗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1999年落户于中关村科技园区昌平园。2009年,乐普医疗成功登陆创业板。上市后,通过一系列的并购,完成了在心血管介入领域的布局:心脏支架、配件(导管、导丝等)、心血管造影机、封堵器、心脏瓣膜和心脏起搏器、体外诊断试剂、电生理等。同时充分利用在心血管科室的营销渠道优势,打造多元化的产品线,成为综合型的高端医疗器械企业。“乐普医疗”完成国内市场布局的同时,国际化的步伐也在稳步推进。目前产品已应用到60多个国家和地区。
龙泉山庄乡村温泉旅游产品差异化开发的策略 选择医疗旅游的理由 重庆医疗保健旅游SWOT分析 毕节市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差异化研究 湖南乡村旅游产品差异化初探 入境旅游产品差异化营销战略分析 世界各地的“特色医疗旅游” 韩国医疗旅游的时代 加拿大医疗旅游火热的背后 医疗旅游的卖点不是享受 医疗旅游的兴起及发展 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与中国入境旅游空间结构的变动 以差异化策略探索武汉市江夏区休闲旅游的发展 重庆市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泰州市发展国际医疗旅游的SWOT分析 芜湖市发展医疗旅游的战略思考 依托型的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 杭州市医疗旅游营销策略分析 青岛市医疗旅游开发对策探讨 旅游差异化研究述评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③夏帆.“中国温泉之都”称号花落重庆[N].重庆日报.2011-1-7(1).
④刘焱.重庆温泉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2).
[1]萍,甘巧林.国际医疗旅游的兴起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130-136
[2]田广增.我国医疗保健旅游的发展研[J]究.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5):93-96
[4]伍爱、黄瑞荣编著.现代企业管理学(第二版)[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
[5]梁江川,陈南江.广东省高档温泉度假区游客利益细分研究[J].旅游学刊.2006(5):68-74.
[6]杨英.重庆温泉资源开发与温泉旅游综合效应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09(7).
蓝莓是越桔属植物中果实具有开发价值的野生种和栽培品种的统称,为地球上古老的物种之一。果实酸甜,果实呈蓝色,并有一层白色果粉,果肉细腻,酸甜适口,风味独特,营养丰富,被誉为“浆果之王”。
蓝莓不仅营养价值高,还具有独特的保健功效,被联合国推荐为5大保健食品之一,是世界第三代水果之王。蓝莓富含花青素、低糖、低脂肪、抗氧化能力强,它的果实和茎叶在医药、化工、食品等方面都有极高的经济价值。蓝莓是一种优质水果,同时也是一种保健功能食品,因此它被誉为“神奇果”。
美国农业部和美国国家医学研究员着重对蓝莓的营养与保健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蓝莓富含抗氧化剂、细菌生长抑制剂、鞣花酸、叶酸、花色素甙、类黄酮等化合物,而这些化合物对于热体类自由基的清除、抑制及逆转人体衰老有密切关系。据美国农业部人类研究中心的研究报告,蓝莓是他们研究过到40多种水果和蔬菜中含抗氧化物营养成分最丰富的一种资源。因此蓝莓被称为果蔬中的“第一号氧化剂”,抗氧化剂能保护细胞,抵抗氧化物的破坏,具有防止功能失调、改善短期记忆、延缓衰老和抑制癌细胞的活性、提高老年人平衡性和协调性等作用。
蓝莓清除自由基的功效还可让癌细胞无法顺利扩散,保护蛋白质不收蛋白酶的影响。美国伊利诺埃州大学研究表明蓝莓所含的特色黄酮类化合物可以有效抑制癌细胞繁殖的酶活性,服用蓝莓对于癌症的发展会有很好的抑制作用。
美国和加拿大研究试验表明,多吃富含花青素的蓝莓可以帮助老年人提高记忆力。有研究发现bob,蓝莓对衰老有关的瞬间失忆症有明显的改善和预防作用。
蓝莓果实中富含华青素能够减轻眼的疲劳和提高夜间视力,抑制血小板凝固,预防血栓形成及动脉硬化,近几年,日本科学家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蓝莓提取液对改进人的弱视有非常专一的功效。医学临床报告显示蓝莓中的花青素可促进视网膜细胞中视紫质的再生成,可预防重度近视及视网膜剥离,并可以增强视力。蓝莓中含有的抗氧化成分被人们用于维系血管的完整、强化微血管的弹性、促进血液循环、维持正常眼球压力,以解决广泛的眼睛问题。
蓝莓在欧洲被称为“口服的化妆品”,所含的抗氧化物可防止皮肤皱纹的提早产生,更能补充营养及美白皮肤,提高弹性。蓝莓的果实中含有较多的维生素B5,它被称为抗糙皮病银子,对人类糙皮病和犬类黑舌病有一定疗效。同时蓝莓还可以阻止硬性蛋白酶的产生并抑制其活性,从而由内部改善皮肤的状况。蓝莓果实含有的熊果苷有增白和消除雀斑的作用,花青素和酚类称为具有抗氧化、抗皱、消除雀斑的作用。据报道,目前蓝莓是欧洲制造多种高级水果浓缩提取物化妆品的原料之一。
蓝莓能防止自由基的氧化作用,具有强力抗氧化和抗过敏功能,能穿越血脑屏障,可保护脑神经不被氧化,稳定脑组织功能,保护大脑不受有害化学物质和毒素的伤害。而且蓝莓有促进血液循环,排除体内废物,改善体内微循环,调节睡眠的功效。
蓝莓中的叶酸能预防子宫癌,并对孕期胎儿的发育大有益处。在瑞典,用干蓝莓来治疗儿童腹泻。蓝莓的果胶含量很高,能有效降低胆固醇,防止动脉硬化,促进心血健康。蓝莓中的华青素,能防止细菌附着在尿道的细胞壁上,具有抗尿路感染的作用。蓝莓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可促进创伤和骨折愈合,增加机体的抵抗力,促进造血,参与解毒等。常吃、多吃蓝莓还可以预防脂肪肝。
由以上可见,蓝莓是一种健康型的水果,更是一种保健和功能食品,蓝莓产品具有很高的市场开发价值。
目前国内以蓝莓果实为原料开发的产品种类繁多,主要有果汁、罐头、果酒、蓝莓果干、蓝莓酸奶、蓝莓糕点、糖果、果冻、果酱、果粉、果醋、复合饮料、冰激凌、蜜饯、蓝莓馅饼等。但是被人们所广泛接受的蓝莓产品主要还是以鲜果和果汁为主。
对于我国来说,蓝莓产品及蓝莓产品行业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各方面尚不成熟,但从总体上说处于上升阶段。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的日益重视,对功能保健需求不断增加,尤其重视无污染、纯天然食品,预示着蓝莓产品市场的巨大潜力。
一是目前蓝莓产品的生产多属于小作坊式作业,没有规范的操作标准和有力的监管制度。没有龙头企业领航蓝莓产品研发及生产。
二是开发的蓝莓产品大多属于初级产品,许多质次、伪劣产品充斥市场,消费者服用后达不到预期目的,使消费者心中产生了疑虑,严重影响了蓝莓产品的形象和销售。
三是开发的蓝莓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科技投入不够,许多更重要的功能和产品没有开发出来。比如提取蓝莓中的花青素用来制药、生产食用色素、加工成保健食品或精细化产品。蓝莓的枝叶可用于栲胶,残余果、叶和花可以开发出多功能的蓝莓保健茶,加工剩余蓝莓果渣可以提取红色素,酿醋和生产酶制剂等。
四是我国蓝莓产品行业宣传力度不够,还有很多地方、很多人不知道蓝莓或者不能正确了解蓝莓产品。很多人不了解蓝莓,对蓝莓产品了解得更少,应该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蓝莓产品。
五是蓝莓产品行业协会还没有建立,致使蓝莓产品缺乏质量监控和统一规范的产品标准,缺乏一种协调、融合的机制,极易导致不正当竞争。
第一,加强科学管理、正确引导,使蓝莓产品走上正轨,形成蓝莓产品制造生产规范,加强科学技术推广,实现蓝莓产品规模化和规范化发展。
第二,加大科技投入,创建中国特色的蓝莓医疗保健理论,研究新功能食品,提高蓝莓产品档次,促进产品升级换代,使产品具有较明确的目标消费者,使产品向高级的保健食品发展,进一步科学化、合理化。要在加大科研开发的同时,加强产、学、研联合,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文化含量,创建蓝莓产品品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不断增强行业视力,开发出高质量、系列化的功能食品。
第三,加大宣传力度,拓宽宣传媒介,做到实事求是,科学宣传,正确引导消费,使消费者对每一种蓝莓产品有一个正确深入的认识。
第四,创建蓝莓产品行业学会、协会,发挥行业学会、协会的作用,以及管理部门、蓝莓产品检测部门的作用,协同工商、司法部门对蓝莓产品行业进行严格规范的管理和监控,形成规范标准的行业环境。
第五,蓝莓产品企业要规范化操作,促进蓝莓产品行业的发展,提高蓝莓产品的知名度,打造蓝莓产品品牌,开拓蓝莓产品的市场。
总之,蓝莓不仅仅是一种果品,更重要的是一种保健和功能食品。蓝莓产品行业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但也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抓住机遇,开拓市场,发展我国蓝莓产品事业,促进蓝莓产品向更好更快发展。
[1]苑兆和.世界蓝莓生产历史与发展趋势[J].落叶果树,2003,(10).
[2]孙贵宝.蓝莓在日本的栽培发展及其产业化[J].天津农林科技,2002,(4).
[4]刘欢.“浆果之王”蓝莓的营养保健作用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9).
[5]卜庆雁,周晏起.浅析蓝莓的营养保健功能及开发利用前景[J].北方园艺,2010,(8).
微电子技术快速发展直接导致科技产品快速全面地介入人们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的生活已全面数字化,当这一切似乎给人们带来了极大便利的同时,人们却也在忍受或被迫适应着人机交互过程中所带来的不适感。这其中,各个年龄层的“被数字化”程度和接受度不同直接导致这样的结果:当老年人操作电子产品时总会顾虑重重,因为那些复杂的按键会让他们担心错误操作会导致坏的结果,自然很多新功能都不敢去尝试,转而一定要求助于家里的年轻人来完成操作。如此的现状并不特殊,科技应用并未如预期一样带给用户诸多的愉悦体验,特别是老龄用户群。
随着自我保健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慢性病患者或亚健康者希望能够在家里随时监护每日身体状况,辅助慢性疾病的记录和防治,达到随时监护、方便操作、实时记录的作用,以及应对突况的呼救,甚至舒缓使用者的情绪。医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使Home Health Care家庭医疗保健成为可能,基于技术、网络与大数据之下的“用户-家庭-社区-医院”的共享系统平台正在形成,在医疗产品数字化和家庭化的趋势背景之下,将会有更多的提供便捷服务与功能的电子医疗产品逐渐走入家庭,如何减少老年用户群在面对数字化医疗保健产品时的无所适从感,将他们从人机交互的被动地位中解脱出来,提出人机交互的有效策略应用,成为迫切需要关注的事情,其情感化、可用互设计研究正不断引起重视,可用性的研究意义将不再局限于某个具体产品运用的层面。
据统计,目前国内老年人口数量已大于2亿,至2025年将突破3亿,而到了2052年将达到4.87亿,占总人口的34%。在我国老年人口迅速增加的大背景下,老龄化逐渐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常态,我们会越来越多地关注老年人的长期护理怎么办?老年人医疗保健怎么办?如何管理各种老年慢性疾病等。我们所需要研究的不仅仅是当老年人失去生活自理能力以后我们如何提供长期护理,更要研究如何能使得老年人生活的更健康。在这当中构建包括政府、家庭、市场、企业、社区等未来老龄社会的行为主体整合,才能形成良性的产品支持体系。
针对老龄用户需求开发设计老年产品,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促进老龄产业发展,已成为中国老龄事业发展规划中的重要内容。随着家庭小型化,独生子女家庭占主体,新一代老年人文化程度更高,经济实力更强,消费观念更新,对高品质的养老生活有更多的期待。这将催生包括面向所有老年人的健康管理服务业、康复护理业等,从而引导老年人消费。
随着近年来家庭健康管理需求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家中操作数字医疗产品以满足日常保健需要,医疗产品的直接用户由具备专业知识的医护人员转为非专业的普通家庭用户,其中大部分是老年人,甚至是残障群体,而一般的数字医疗产品的交互界面并不适用于普通的家庭用户,更不要说方便老年用户使用了,面对老年用户群而设计的家庭医疗产品则应以可用性为设计导向,满足老年用户的特殊需求,以老年用户为中心去设计,让产品体现对用户的关心、亲近和体贴。
据统计:超过65岁的老年人当中有80%的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随着生理机能的逐渐衰退,老年用户群体体现出明显的生理和心理共性特征,在设计老年人相关家庭医疗产品及交互界面时要充分考虑其用户特征,在产品交互设计和界面设计时首先需要针对老年用户群体进行用户需求分析和用户测试与评估,了解老年用户的行为,依据具体的设计要求,获得市场分析数据,建立老年用户模型,用于指导产品交互界面的设计。
A.讲求实际、方便和实用:老年消费者注重实际,要求使用上方便实用,消费倾向以自身健康为主要目的。
B.不会轻易冒险:往往比较重视完成任务的准确性、避免犯错误,做事轻易不愿冒风险,这一点在老年人操作数字产品时特别明显。
老年人的感官系统随着机体的衰老,视觉和触觉等都会发生变化,反应变得迟缓,行动、持物动作、发音等方面反应速度较青年减慢20%一30%。
老年人由于生理功能减退和慢性疾病发病率高使其常体验到躯体不适,因而容易产生焦虑、抑郁感和孤独感。
老年人家庭医疗产品的交互界面设计是针对老年用户为主体的设计,在研究用户行为、分析交互设计主要任务的时候都需要了解其基本感觉和认知特性,从而会让产品更具有可用性和实际意义。
家庭医疗保健终端的可用性设计是医疗产品设计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老年用户群体与家庭数字产品之间的联系就如同尼葛洛庞帝所言,“在知觉与实体的接触上都受到相当的限制”,尽管目前的家庭医疗产品对于视觉显示持续改进,但从心理层面上展现的微妙互动反应仍还有相当大的改善空间。建立在按键以外的触觉感官与互动层面的听觉仍需要进一步改观。
老年人眼睛的老化十分明显,家庭医疗产品借助矩形显示器的信息传递与使用者建立交互关系,视线焦距与显示对比都会让眼睛产生疲累感,为何不能作点突破,提供智能的显示环境,或是扩充视觉感官,根据老年人视觉特征设定显示信息结构的设置,使其感觉有如真实空间。
视觉交互的设计是一个从外观到界面的综合设计结果,从视觉设计角度分析老年人家庭医疗产品交互界面的要点:A.清晰性(从界面字体大小到按键分布位置,所有的操作与交互界面在任何情况下必须清晰可见,符合老年人视觉特点);B.可识别性(符合老年人动作行为及操作习惯,能给出清晰指示,独立出重要的信息,加强文字和背景的对比);C.美观(线条优雅的外观,适当偏圆润的造型,简单漂亮的界面,沉稳的风格倾向,使用不反光的表面,图案符号选择适当大小和颜色);D.反馈(交互方式易亲近易上手,界面与按键反应一致,有适当的提示,具备引导与反馈)。
老年人家庭医疗产品的设计需重视在基本感觉之外的尺度上符合人体工程学的操作范围,建立触觉交互模式,利用触觉进行设计以达到与老年用户的关心和亲近。家庭医疗产品有许多按键式感触的互动模式,按键的设置同时考验着手指运动的灵敏度,针对老年人感官系统的退化,可在研发感知使用者界面(TUI)方面设计触觉响应,将触觉感官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触觉体验与交互设计要点集中为:A.触感(建立产品外观使用的材质与用户的亲近感,不要有过多棱角,并且做到防滑防尘);B.尺寸(控制器的大小和形状能用单手轻易的握持,方便携带和收纳,可调整使用方式,按键与界面大小适当);C.安全(必须确保老人在使用时没有障碍或危险,提供明确反馈信息和安全防护)。
听觉作为补偿视觉识别的同时,能够直接反映人的情绪指标,老年人家庭医疗产品听觉层面的设计要点:A.提示音(提供音量控制,适应不同听力,减少因产品产生的噪音,符合听觉识别习惯);B.可识别(对警报、信号和控制键提供多种感知方法);C.音乐(轻柔亲切的语音对话,柔和悦耳的按键提示与轻柔的背景音乐,不要使用噪音作为提示音)。
在这此基础之上的老年人家庭医疗产品交互界面的可用性原理探讨,以老年人家用医疗产品终端的界面设计为主体,需结合老年人的感觉、认知、生理、心理等诸方面的发展,研究老龄用户与产品交互过程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以寻求针对特定群体设计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可用性方法与实践基础。
交互界面设计必须针对目标用户展开,如果问题的产生不被“自然”地解决,就会让用户感觉不到产品的“体贴”,这往往是由于缺乏用户体验分析而降低“可用性”的结果。基于可用性的交互设计产品所提出的是一种创新的使用方法,注重用户体验(User Experience),从人的角度来看,产品系统是否易用、高效、令人满意,让使用变得更简单,尽量减少逻辑错误,在使用过程中感受到愉悦、舒适和便捷。
以用户为中心的思想是可用性理论的核心,基于可用性的家庭数字医疗产品设计首先应该站在用户的角度,服务该平台系统的各项健康管理终端产品及人机交互界面,要以深入分析研究老年用户为核心,根据老年人用户群体特征为依据,设计符合该用户群使用特征的人机交互界面及终端操作平台,而非一般平常的电子产品设计原则一概而论,为他们真正的需求而设计适合他们的易学、好用、亲切的交互产品,如图4.1所示。
在借助和整合互联网(移动)技术、通讯网络、智能急救呼叫、信息云技术等科技手段,以信息化网络服务为依托、老年慢性疾病患者为对象,建立“医院-社区-家庭”全方位信息化健康管理服务系统,并以此为信息交互平台开发具有稳定性、便捷、安全的家庭健康管理终端。通过建立老年人慢性疾病和健康信息数据库,提供老年人日常家庭健康管理远程监控、测量、提醒、医疗咨询、紧急救援、定位、生活娱乐等基础健康服务内容,远程对老人各项医疗测量指标的监测,及时发现异常并通知本人或子女,可以供老人就医的医院参考,有效整合医疗服务个体性人性化服务资源,建立灵活便捷的老年人“随身护理专家”平台。
首先,该类产品的User Interface要满足针对互基础需求,涉及明确的图标、颜色、文字设计等,突出的是界面的排布和展示,重点在于表意清楚的文字结合,用户主要通过它们来使用系统,其设计的要求点:图标精美、文字直接、注重情感化,设计上要趋于简单、明确、自然、达意。
其次,基于UI界面形式之下的内部运行机制构建的User Interactive,要满足用户在使用产品时的习惯和操作模式,在产品和用户之间建立更有效、易用、亲切的沟通模式,这种模式除了界面的美观之外,更加注重的是操作的简便快捷和功能的综合化。其设计要求:稳定、可靠、安全、便捷;注重可用性、网络化、及时性、大数据。
一个好的人机交互界面从设计一开始就要考虑可用性问题,并在以后的实现过程中始终将可用性问题作为一个重要的方面,始终围绕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思想(User-Centered Design),从用户的需求和感受出发去设计产品,而不是让用户被动适应产品,如图4.2所示。老年人家庭健康管理系统应建立在老年用户的使用习惯及情感体验之上,通过预期的使用方法、心理感受、视觉反应、行为模式等方面,在产品的使用流程、信息架构、人机交互方式上达到有效性、效率和用户主观满意度,这其中包括产品的易学程度、友好程度、体验感受和心理变化等。
(4)适用于老年人家庭健康管理系统的交互设计可用性原则(heuristics):
易辨性――针对操作动作应提供相应的反馈,以便用户随时掌握系统的运行状态。
便捷性――减少操作步骤,精简功能,将常用功能和紧急呼叫按键放在最醒目的地方,对于错误操作便于用户退出异常状态。
灵活性――进行针对性的设计,操作简单、直观、图形化,适合老年用户的生理心理需求;适合家庭使用环境特性需要,可以进行信息分组和详细信息记录,并可以随时调阅。
访问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